據(jù)《澳洲日報》報道,根據(jù)聯(lián)邦政府一項旨在讓移民能夠更加快速地融入工作場所的措施,澳洲的工作族已經(jīng)被要求說話少點澳式英語(strine),盡量避免傳統(tǒng)俚語。
老板應當停止稱移民為“少數(shù)族裔(ethnic)”,因為這可能暗含差別對待之意,而使用更加政治正確的用詞“CALD”,即文化和語言多元化群體(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)。日常的咒罵也應當盡可能地避免,因為它們可能會有挑釁或咄咄逼人之勢。
雖然陸克文總理偏愛意義模棱兩可的澳洲俗語,但移民部在一份為雇主準備的指南中,卻并不太認同在工作場所中使用澳式英語和俚語。但商業(yè)團體狠批這樣的建議。一位政策分析家稱,這種政治正確性的政策“顯然”將徒勞無功。
移民部的文件顯示,即便是對于母語就是講英語的人來說,澳洲口音也常常令人一頭霧水,因此要求老板和澳洲工作族要講得慢一點、清晰一點、簡單一點。
這份指南被附在納稅人資助的情況說明書《和諧的工作場所》(Harmony in the Workplace)之中,這份說明書是由澳洲少數(shù)族裔社區(qū)委員會聯(lián)盟(Federation of Ethnic Communities' Councils of Australia,F(xiàn)ECCA)匯編的。雖然FECCA的名號中也使用了“少數(shù)族裔”一詞,但該聯(lián)盟稱,當使用這個詞形容個體時,它是“一個不合邏輯的詞語,帶有負面和潛在歧視性的隱含義”。它在指南中指出,移民不應當被稱為“少數(shù)族裔”,而應稱為文化和語言多元化群體或CALD。
獨立研究中心(Centre for Independent Studies)的希臘裔政策分析師Alexander Philipatos稱,這份指南的出發(fā)點雖然是好的,但完全是在浪費稅金,因為它并無法起到什么作用。
《和諧的工作場所》稱,澳洲文化對于移民來說似乎有點“怪異(alien)”,包括“Edna Everidge、pavlova(奶油蛋白甜餅)、炸魚和薯條、澳式橄欖球(AFL)、夏季烤肉以及下班后來一杯的習慣。”它還告訴老板,移民“有權(quán)身著民族服裝去上班,除非這種服裝產(chǎn)生安全隱患”。“如果雇員的臉被遮住了,那么你可以要求這名雇員露臉以確定身份。”
ACCI的就業(yè)事務總監(jiān)Jenny Lambert稱,雇主有權(quán)設(shè)定著裝標準,并要求雇員身著統(tǒng)一服裝。“如果雇主允許的話,有些雇員當然可以戴頭巾之類的。”
《和諧的工作場所》甚至還解釋說,部分移民確實需要時間做禱告。“有些文化將家庭職責置于優(yōu)先位置,有時會與工作職責相沖突。”但AIG的發(fā)言人Mark Goodsell稱,如果每個人都聲稱本民族都將家庭職責置于工作職責之前,那豈不是全亂套了嗎?又如何保證每名雇員都能獲得公平的對待?
澳洲零售協(xié)會(ARA)的執(zhí)行總監(jiān)Russell Zimmerman稱,那些要求有時間進行非基督教宗教儀式的雇員在復活節(jié)或圣誕節(jié)加班時就不應獲得加班費。“必須各有退讓。”他還表示,零售雇主有權(quán)要求店員的著裝。